明代科举搜检制度之搜身是件可怕的事情

一、乡试搜检

      明代乡试搜检极其严苛, “抑之以点名搜索防弊之法,以折其廉耻”,往往要 “屏去士子衣巾,被发趋走”,“将生儒人等搜发、垢面、guo体、跣足,不同于人道”。故常引起士子反感而弃考。如莆田刘子贤,“与同辈赴科场”,见“监吏呵逐搜检,法甚峻”,因而叹曰 “此岂待贤礼耶”,随即 “拂袖归”。乡试从隆庆元年 ( 1567) 开始,由督察院 “添委御史二员”充任外监试官 “点名搜检于大门外”,而 “内监试点名搜检于大门内”,即考生入场要经过两次搜检。

(乡试要被搜的很彻底,放弃廉耻那种,散开头发tuo光光,到了让人觉得羞辱宁肯不考的程度。我们刚刚十几岁的鲜嫩的白圭也要被这样对待,丧心病狂泯灭人性了233333。圭:幸好考了两次就考上了,要是多考几次我会疯。张文明:从20多岁被搜成了老头子也没考过的人心酸飘过)

二、会试搜检

      相比乡试,会试搜检要宽松许多, “止就身搜检、举巾看视,不必屏脱衣服、剥露 体肤”,“盖太祖尝云: ‘此已歌鹿鸣而来者,奈何以盗贼而待之’”(对已经参加过鹿鸣宴的人就不能为所欲为了)其实质原因则是因参加会试的举人无论是知识水平还是社会地位都比参加乡试的生员有了很大提高,故不能再像乡试搜检那样脱衣露肤、被发赤足。(好现实)

三、作弊处罚

       明初对怀挟考生的处罚较轻,仅逐出考场、罚科。如洪武十七年 ( 1384) 规定,如果举人怀挟 “搜检得出,即记姓名扶出,仍行本贯,不许再试”。次年会试,举人李问 “怀挟文字”,礼部奏请如何处理, “上命发回原籍,殿一举”。成化初,加重了对怀挟考生的处罚,同时还增加了对纵容或替代考生、怀挟之军匠人等的处罚。嘉靖四十四年 ( 1565) ,对怀挟考生的处罚达到空前严酷的程度,“至三木囊头,斥为编氓”。即该年正月,世宗朱厚熜 “诏申严怀挟、传递之禁,犯者执送法司问罪,仍于礼部前枷号一月。”由于积习难改,抑或是心存侥幸,是科仍有考生怀挟,被当场抓获 “十数名”,皆被处以 “枷号礼部前,各杖发原籍为民”。隆庆五年 (1571) 会试第二场,浙江山阴县举人诸葛一鸣怀挟事发, “即受大械,削籍”。(老张做主考的那年)

      不要认为只有吊车尾的考生才会作弊,万历四十四年 ( 1616) 会元沈同和因怀挟、抄袭枷号后被遣戍,并罪及是科监临等官。(会元还作弊是何苦,还累及了监考官们。不过既然已经放榜成为会元了,那么应该不是殿试时怀挟被抓,就是会试考完放榜后才被告发?)

几则特别的作弊案例:

1、明中后期,考生事先“募善书者,蝇头细字写于金箔纸上,每页一篇”,“《经》、《书》俱千篇,厚不盈寸,然后将其 “或藏笔管中,或置砚底(土豪的手法)

2、又用药煮书于青布衣袴上,毫无行跡,将壁泥糁土,旋即拂净,则文字立见,名曰 《文场备用》”。(化学原理?黑科技)

3、万历十九年 ( 1591),应天府乡试“搜出某监生怀挟,乃用油纸卷紧,束以细线,藏粪门中”。(太拼了2333,这都能搜出来,乡试搜检果然细到可怕)

4、(太岳怒中一枪)明朝是一个专制官僚体制高度发达、皇权空前膨胀的时代。官僚产生腐败,皇权更是为所欲为。如身处王朝最高权力中心的万历皇帝竟以 “朕无以报先生功,当看先生子孙” 为由,特擢首辅张居正次子张嗣修为丁丑科榜眼,三子张懋修为庚辰科状元。负责搜检的官员、军士又怎能不上行下效。(我觉得高层大臣的儿子们科举时搜检应该会留些面子吧?)


评论(4)

热度(36)

  1. 共3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