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岳的科举二三事(含黑料?)

小黑料一


1⃣️根据《明代湖北进士地理分布及成因》里的数据,有明一代湖广举子中进士人数最多的一榜是隆庆五年,原因是什么呢?咱不知道咱也不敢问2333,但请跟我大声的喊出这一榜主考官的名字———张~太~岳。

正所谓,一人致富带动全村,一人得道带飞全省。


2⃣️有明一代,湖广一共出了7位一甲进士,其中2位状元,3位榜眼,2位探花,这7人中有三位出自老张的贡献(张嗣修、张懋修、萧良有)ps:其中还有一位榜眼和一位榜眼分别出自万历29年和44年,万历你这厮看到他们籍贯的时候有没有觉得心痛?




还是小黑料


明代对于科举冒籍采取严查,限制通过义男、入赘等方式高考移民(此处艾特申时行),更是严禁官宦子弟在父亲任职地考试,要求必须回到原籍参加(《明代科举仕子备考研究》)


而我们的张嗣修同学顶着江陵府的籍贯,参加的却是顺天府乡试(好歹你也掩饰一下下,比如入个赘这么的,连遮掩都懒得遮掩是不是有点嚣张?)不过,不知道是不是老张良心发现,张懋修被他打发回老家乡试了。



不黑的料


据统计明代考生选择治经典的人数为诗经>书经>易经>春秋>礼记,在明朝几百年科举历史中最多的诗经有34.6%人选择,最少的礼记只有7.6%的人选择。有人认为春秋和礼记学习的人少,是因为此二经经义繁多,题目互变,不好掌握所以学的人少(《明代三级科举录的文献价值》、《明代进士登科录体例解读》)

但是,我们圭就是这么不走寻常路的礼记男孩2333

从常理判断,因为学的人少,考的人少,那么教授此门课程的老师相对就少,水平也低,更何况是教育和江浙、直隶相比不那么发达的江陵地区,所以我们的白圭同学是怎么成材的?难道是靠自学吗?



附送一则纯属娱乐的料


考官在批阅卷子时会在卷子上写批语,最少两字多者100字,明代两字批语常见的有“典雅”、“纯正”、“清纯”(蛤蛤蛤,看你的文章就知道你不是那种妖艳x货2333)、“精结”、“明确”、“得体”、“表佳”、“文体”、“词确”、“古健”、“典则”、“安攘”等。常见的四字批语有“明净可嘉”、“明莹老健”(不知为什么想起了莹白如玉)、“得经传旨”、“文理俱足”、“明畅可嘉”、“典显可录”、“纯雅切实”、“词意严整”、“探本之见”、“经世之学”、“有用文学”、“清顺可观”等。


嘉靖三十八年(1559)会试,同考官都给事中赵某给举人张烈的《四书》义的批语是“精纯典雅,独超众作,佳士、佳士。”(叠字是风尚吗)(《明代乡试、会试评卷研究》)

评论(10)

热度(44)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